南通介紹
ABOUT US
海安市境是南通市成陸最早的一片土地,5000年前,這里就孕育了青墩新石器文化。春秋以后,海安開始進入文字記載,而有關鳳山的記載,則見于《古海陵志》:“海安東北半里許原有一座土山,名玉山又名鳳凰山,高三丈,周百步,山前有溪水夾道環繞,溪路盡頭有石橋!薄霸幸蛔辽健彼坪醣砻鳎涸撋揭巡粡痛嬖,因此,讀到這則史料,我并沒有去深究,只是感到費解:海安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,其成陸大約在6000年前,是江水夾帶泥沙不斷沉積形成的。這樣一片土地,怎么會出現山呢?查閱了多種史料,方才得知,南通地區有多處土山,如海門獅山,如皋九華山,如東碧霞山,南通東郊觀音山等。這些很小的山,原是人工堆土造出來的。
廣教寺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,在中國佛教史上,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,為中國佛教“八小名山”之首。廣教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廣教寺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的狼山風景區之中,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,2012年10月入選“中華佛教100名寺”。狼山是江蘇省著名的自然風景區,江蘇的游覽勝地,由狼山、馬鞍山、黃泥山、劍山和軍山組成。五山呈弧形排列,綿延3.6公里,總面積98.43公頃。
南通天寧寺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南通天寧寺始建于唐朝,是南通年代久,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。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(狼山廣教寺,如皋定慧寺,南通天寧寺)之一。天寧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寺內光孝塔位于西北隅,其歷史最久,有“未有城,先有塔,前人就塔建城”之說,此塔建于公元864年,塔身頎長玲瓏,為濠河西北一景。天寧寺原系奉圣寺,居州治之西政和間(公元1111年—1118年)遷天寧禪寺并入報恩光孝,后以天寧禪寺通稱。
定慧禪寺初建于隋朝開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是一座建筑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。定慧禪寺位于如皋古城的東南隅,泮池路2號,占地面積約16畝,據唐代道宣和尚撰寫的《續高僧傳》記載,隋開皇十一年十一月,晉王楊廣(即后來的隋煬帝)在揚州金城殿設千僧會,佛教天臺宗實際開創者智顗大師應邀赴揚州授菩薩戒,途徑如皋,誅茅建寺,取名定慧寺,同時建七級寶塔一座。
如皋市九華地藏寺,九華地藏寺始建于南宋隆興年間,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,F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,內塑地藏王菩薩像,右豐都帝,左東獄帝;十王殿十間,殿內塑十殿閻王像,文武判官,夜叉小鬼千姿百態,栩栩如生;西廂樓房十二間,上層僧人宿舍,下層營業用房;東廂四間,設供多佛,佛道并存。自古就有“去狼山燒香,不到九華地藏寺,功德只有一半”的說法。該寺暮鼓晨鐘,香煙繚繞,與南通狼山廣教寺遙相互應。
南通市通州區南山寺,通州區南山寺一期規劃用地48、5畝,控制用地100畝。整體建筑按照明清風格設計,分三條軸線,中軸線上設 計建造牌坊、天王殿、放生池、大雄寶殿和萬佛殿。東軸線設計建造多寶財神殿、通州塔、觀音殿、藥師殿和方丈樓。西軸線設計建造帝釋殿、地藏殿、極樂水院、極樂樓和藏經樓。目前已經建好的有天王殿、放生池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鐘樓、鼓樓、法物流通處和廂房兩幢。正在建設的有帝釋殿,多寶財神殿和通州塔,準備開工建設的有牌坊、極樂樓、藥師殿等。
峨眉山普賢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,是南通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。寺廟占地約35畝,建筑面積約15000平方米,總投入約5000萬元。寺廟內分別建有普賢殿、萬佛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閣、東西廂房、素齋樓等建筑,有提供信徒修養身心的佛法堂、放生池、誦經閣等設施,寺廟給人以規模宏大、富有內涵的整體感覺,每逢農歷初一、十五來此進香、朝拜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,近年來峨眉山普賢寺已成為南通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在今后必將成為我們南通城又一個新的旅游景點。
廣福禪寺,古名廣福教寺,俗稱東寺,始建于唐貞觀年間,國家3A級旅游景區。寺院坐落于江蘇省海安縣縣城東北郊的明道村。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,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,西側是規劃中占地數十畝的鳳山公園,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,東為寬闊的鳳山大道,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“鳳山早”,寺院內莊嚴的晨鐘暮鼓,幽雅別致的周邊環境,使得廣福禪寺成為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。
江海名剎——香光寺,位于國家衛生鎮二甲鎮龍游河畔,建有石牌坊、九龍壁、山門殿、天王殿、鐘樓、鼓樓、大雄寶殿、玉佛樓、三圣殿等建筑物3000多平方米。寺內佛宇樓閣金光閃耀,綠樹成蔭,花香氤氳。其中漢白玉浮雕九龍壁,生動凸現,有破壁欲飛之勢,雕刻工藝在江海佛門獨樹一幟;大雄寶殿為仿宋宮殿式建筑,金碧輝煌,巍峨壯觀;玉佛樓供奉的玉佛和寶鼎,造型俊美、工藝精湛;山門殿外兩座10.5米高的鐘樓,難得一見;寺中收藏的漢白玉臥佛、千尊木刻佛像、漢代銅佛像、大明宣德觀音銅像,均為稀有寶佛。
鎮海禪寺乃是古鎮李堡的著名古剎。始創于明神宗年間。因太子朱潛“棄帝位而明高志,建寺院以撫民心”之緣修建而成,原址建在李堡泰山之上,占地三十畝,寺凡三進。規模宏大。寺內站立觀音像為當時少有,寺內一棵銀杏樹數人合抱不下,望及18里。寺內一口青銅大鐘,亦聲及18里,為當時周邊信眾計時之準。足見其影響之大,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。后毀于抗日戰爭時期;謴妥诮陶吆,恢復重建了海安第一座寺院——念佛堂,后于1995年更名為鎮海寺,經過逾二十年的努力,初具當年鎮海寺的規模。